1/42011年11月9日高中教研活动记录一、时间与地点:2011年11月9日下午13点教师签到,嘉善新世纪学校二、参加人员:高中美术教师、浙师大美术专业实习生三、活动内容:(一)省优秀课《毕加索》的课堂实录课例分析分析课例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巧妙落实、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等问题,通过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无论是我们教师还是实习生都受益良多,打开了大家的眼界。(二)14:15—16:05公开课教学展示1、张吉磊老师的《战争与和平》2、沈懿老师的《信有山林在市城——苏州拙政园欣赏》(三)交流研讨1、开课教师教学反思沈懿:本节课选自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变幻的自热万象》。这节课内容丰富,容量偏大,按一节课的要求是上不完的。所以,我仔细分析教材后,对教学框架做了较多的调整,根据教学要求把其中“理想自然”部分加以拓展延伸,做成一个独立的专题呈现在课堂上。本课在教学上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和课堂练习,整个教学流程安排较为合理,师生互动也较融洽,把理论知识以递进式的提问形式进行呈现,学生的参与面较广。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和扩大了课本的教学知识和内容,采用了高清晰的图片,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这节课较真实的反映出我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也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绘画能力。本课以提问法和讲授法为主,较少用及其他教学手段,因此教学过程有些单调。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课堂上缺少作业的环节,可适当加入课堂练习,使教学手段更多样性,学生在实践中把本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这一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刻。2、张吉磊:经过这次公开课自己学到了很多,最初的教学设计内容量太大,拘泥于教材,不精,没有创新。听取了领导和同行们的建议后有所改观。2/4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图片、故事和一些表现战争的影象资料片断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更加直观的理解了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等方式,通过问题的展开,激发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存在的问题:学生层面;学生的课前准备搜集材料不够,课堂上互动学生不积极,对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回答问题笼统,审美意识较弱。教师层面;上课激情不够,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语言缺乏魅力,有待于很好的锤炼。3、傅老师点评首先,我觉得课是给学生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要落实给学生,怎么样落实给学生呢?这是需要我们老师动脑筋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课前教学设计——备课,备课首先要梳理教材内容,最好把教材的前后看一看,前面上的什么课后面上的什么内容要把它串联起来,再到教学的预设,这是一个狭义的备课的过程。当然,备课我们也离不开教学用具的准备,所以我们要做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教学设计,一个是PPT制作,PPT制作是成功的手段之一(孟勇的这堂课PPT做的是非常好的)。我们这两位老师在开公开课之前一直在备课,包括自己备课和大家帮着一起备课。所谓的磨课这个过程你们已经说给我听了,觉得很痛苦。是这样的,一件事情你真的投入了,收获会很多很多。首先,这两个老师给我的感觉,从第一节试听课到今天的公开课教学变化很大。特别是张吉磊老师这节课,我感觉是从50分上升到了到80分,这节课再好好的打磨一下可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有高潮,就是格尔尼卡作品分析。遗憾之处就是没有对格尔尼卡的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是分析的不透。比方说,你作形式分析的时候分析了牛头,举着灯的女人形象等,其实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是画面左边母亲抱着小孩的一部分。还有最后的问题:德国将军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吗?”毕加索怎么回答的,这里可以做稍微深入的分析,你就分析了一点点“没有这场战争就不会有这样的作品”。还有当问到作品是,为什么只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我觉得学生回答的非常好:增加了恐怖的氛围。上到这里是高潮,然后开始作业,《格尔尼卡》与《1808年5月3日的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