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1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3唐代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4宋代重视农业生产5清代人口增长6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7手工业的发展殷商的青铜冶炼技术8丝绸之路9隋唐手工业行会的发展10宋代丝织业发展11中英手工业的对比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9·广东江门模拟)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耜(4次)钱(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解析:A通过题干中的统计表可知,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诗经》主要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此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在此种制度之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排除B项;统计表只是列举了很多种农具,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排除C项;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排除D项。2.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B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3.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北方陕西河南山西唐321132北宋12725金及同时的南宋4214南方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18442029北宋43861845南宋731853663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C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政府不加重视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D项错误。4.(2019·福建福州质检)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5.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A.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