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初中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地理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课前搜集有关厦门本地气候与北方冬季气候的状况,并预习好课本,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复习前面所学的有关气温与降水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二、教学课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主要影响两地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地形等影响气候最主要的因素。2、通过读图,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提高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3、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三、教材分析本节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框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重点内容,是前面两节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于学生今后分析各地气候的成因有指导性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是分析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是加强教学直观性,化抽象为具体。新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倡导教材的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的编写,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利用教材。1、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直方图和景观图,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2、精心设计活动。以学生“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理念。3、密切联系生活。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问题解决式”教学。实施“问题解决式”教学,是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2、小组讨论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竟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23、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图形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实现人机交互,有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比一比让学生用心感受本地冬季的气候特征,接着展示校园风光和北国风光图片,比较两地气候上的差异,进而提出问题:同样是冬季,为什么我国北方与南方气候相差如此悬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图片、诗句,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指导探究试一试课件显示巴马科、上海、雅库茨克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位置。学生讨论:2月份到以上三地旅游,你将会选择什么样的衣服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单衣单裤、毛衣毛裤、皮衣皮裤)讨论后,请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作出选择,计算机给予评叛。接着显示三地气候直方图,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印证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探究得出,纬度位置是形成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把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设计成三条旅游路线,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议一议显示北京和吐鲁番景观图,设问:到北京和吐鲁番旅游,你所看到的景观有何不同?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显示两地的气候直方图,由学生读图印证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得出,海陆位置是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想一想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变化景观图及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设问:从山脚到山顶,植被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从而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自主探究找一找依据地图册所提供的材料,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