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指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病毒、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真核微生物:霉菌、酵母菌、古细菌、蕈菌等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脘病毒)2、简述微生物的特点?答:(1)繁殖快,(个体)长不大(2)体积微小,分布广泛(3)观察很研究手段特殊(4)物种多,食谱杂(5)适应性强,易变异。3、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答:有利方面:如酸奶、面包、酒、醋;生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干扰素;自然界物质循环;废水、环境治理等。有害方面:引起疾病:如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中毒、大肠杆菌O157H7、皮肤病等。食品腐败、变质。4、简述微生物发展史上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远古时期:在食品、农业,医学防治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微生物学初创期-形态阶段:安东·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自制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微生物学奠基期-生理水平:法国人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然学说(2)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3)创立了巴氏消毒(60-65,30min)(4)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德国人柯赫:(1)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2)创立了某一微生物是否为相应疾病的病原基本原则-柯赫法则。2/28微生物学发展期——生化水平微生物学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华特逊与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及核酸半保留复制假说;揭示微生物各种生命活动规律;基因工程将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5、什么是学名、双名法、三名法?答:学名,是按国际命名法规进行命名的。双名法:属名+种名加词属名+种名加词+subsp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6、微生物分类依据有哪些?答: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特征、血清反应、噬菌体敏感性、细胞壁成分、核算含量6、谁提出了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如何表示学名(书写规则)?7、名词解释:微生物、种。8、试论述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答:(1)微生物与食品生产的关系①应用微生物菌体。如食用菌、单细胞蛋白、某些微生态保健品等。②应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酸乳、酒精饮料等。③应用微生物的酶。如果胶酶用于果汁澄清、淀粉酶用于糖化等。(2)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的关系①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前后的消长变化引起食品的各种腐败变质。②微生物可以病原菌或其有毒的代谢产物引起食物中毒。(3)微生物与食品贮藏通过加热加工、低温保存、干燥、辐射灭菌、糖盐腌制、加入化学防腐剂等方法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以便延长食品的保藏时间。3/28(4)微生物与食品检验检测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的检测是食品质量与卫生检验检测的重点。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什么是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其代表微生物有哪些?答:原核微生物包括真细菌核古生菌:细胞核不具核膜、核物质裸露,不进行有丝分裂。如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蓝细菌:真核微生物:细胞核有核膜。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多数藻类。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的功能与化学成分?答:(1)细胞壁,功能:①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具有一定屏障作用,③为正常的细胞分裂增殖所必需;④作化学组成:肽聚糖、少量的脂类(2)细胞膜,细胞膜的生理功能:①具有选择性吸收和运送物质,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功能。②参与细胞膜及细胞壁的合成。③是原核生物细胞产能的主要场所。(呼吸酶和ATP酶),④传递遗传信息。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化学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3)间体:功能:①在细胞壁横隔膜和壁的形成及细胞分裂中有一定的作用。②参与DNA的复制和分离及细胞分裂的。③呼吸酶系发达,有线粒体作用。④参与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及芽孢的形成.场所。(4)细胞质:功能: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酶系,是营养物质合成、转化、代谢的场所化学组成: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