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P4)2、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P8)3、感觉:是人脑的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94)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P104)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够引起反映或刚刚能停止其反映的刺激,即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P97)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P97)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并且有思维和语言参与的知觉过程。(P117)8、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P132)9、有意注意:注意前有明确的目的,注意过程中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P134)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看,也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P154)1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表象记忆。(P154)12、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P167)13、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P168)14、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P168)15、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P180)16、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P188)1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称思维操作。(P190)18、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P199)19、创造想象: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新形象的过程。(P201)20、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P200)21、原型: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22、智力:也称智能,是人们认识对象,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形式表现出来。(P212)23、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又分为一般能力(认知能力,智力)、特殊能力。(P214)24、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P242)25、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某种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P249)26、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27、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P256)2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P266)29、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P275)30、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也是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P275)31、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P276)32、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Pervin,1996)。(P297)32、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包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点。(P299)3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P304)34、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心理距离,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P335)35、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36、从众: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周围保持一致。(P343)37、社会抑制: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38、社会惰化:是指个体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