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求生“通道”——怎样正确避震教学设计教材类型标准课程名称地震中的求生“通道”课时1课时课程类型自然灾害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6年10月21日授课对象六年级教具地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板贴、学习任务单;排好桌椅,摆好桌牌教学目的1、了解地震的成因、预兆等基本知识。2、掌握在学校、家中和公共场所等不同地方的避震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3、感受地震的无情,激发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震发生时在各个场所的防护措施和避灾自救技能。教学难点:学会寻找家里和学校的生命三角,保护自己,减少伤害。教学过程一、灾情导入震撼共情1、播放视频:《唐山大地震》地震来临时的视频,看完了,你想说些什么?2、出示数据:全球地震受灾情况;伴乐出示图片: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看完,你还想说些什么?3、小结:地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力、毁灭性极强,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这节课让我们关注地震,寻找地震中的求生“通道”。(板贴:地震中的求生“通道”)【设计意图】从电影《唐山大地震》视频播放,到全球地震受灾数据,再到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由电影的“虚”到生活的“实”,由放眼全球到关注身边,视频、音效、显红放大数据,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感受到地震的残酷无情,人类在地震面前的渺小无力,为下一环节学习正确避震方法、提高自护能力,奠定了情感基础。二、地震知识前测先行反馈地震知识类问卷调查:第一题:你知道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吗?38%的学生答对。出示地震原因图:谁能根据这张图,向大家介绍地震的发生。小结:地震是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地震波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地点叫震源,震源的上方叫震中,地震会引起地壳断层。第二题:地震前会发生什么反常的自然现象?25%的学生答对。生生碰撞:举例地震前的异常现象。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征兆呢?小结:异常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就是地震的预兆,可以上报给有关的部门。要学会沉着应对,切忌惊慌失措。第三题:你知道我国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吗?15%学生答对。问题引导:为什么是5月12日?小结:发生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无数,经济损失惨重,所以从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设计意图】课前,对六年级段关于地震做了问卷调查,并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课上,以问卷调查中学生缺乏或存有误区的知识为教授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因生施教,更大限度地补给了学生的知识漏洞,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三、避震方法多方位习得(一)反馈避震方法类问卷调查:第一题: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爬山,你会往上跑还是往下跑?第二题: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家里,究竟要不要从房子往外跑?第三题: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教室上课,你会怎么做?第一题和第二题出现多个答案,理由五花八门,第三题只答对了一方面,不够完善。(二)分配学习任务:聚焦公共场所、家里和学校等三个场所如何避险的问题,请三个学习大组从抽屉里拿出《学习单》,先自学再小组合作,组长分配任务,组员共同完成,最后请组长汇报。(三)汇报学习任务:1、公共场所避震(1)呈现成果:户外避震标识(2)交流避震的原因(3)补充完善2、家中避震(1)呈现成果:家中逃生小秘诀(2)视频明晰:什么是生命三角,以及如何寻找。(3)竞答巩固:一站到底,分情境判断题、选择题。3、学校避震(1)观看视频:汶川大地震,枣庄中学成功避震的故事。(2)生生碰撞:为什么枣庄中学能创造“零死亡”的奇迹?你还了解其他国家哪些好的避震做法?(3)地震演习:此时地震正发生在我们教室里,让我们也进行一次生命的演习。第一次警报拉响,沉着躲藏演练;第二次主震过去,有序疏散演练。(4)现场拍照反馈:现场拍摄并屏幕出示学生躲藏、疏散的照片,提问,大家是否都做到了正确的避震?寻找学生不一样的藏身方法,他的躲藏是否合适?老师的生命三角在哪里?【设计意图】从问卷调查而来,锁定避震的三大场所:公共场所、家里和学校。全班分成3个学习大组和9个学习小组,进行一样的合作交流方式:先自学后小组合作,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