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析题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舞榭歌台()巷陌()封狼居胥()赢得()可堪()佛狸()读准字音、句读xièmòxūyíngkānbì二读,体会豪放风格找出最能体现词人豪放风格的句子。“千古江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读,了解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朗读。(上阕)(1)我们知道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重在写景,那这首词有写景吗?如果有,写景目的何在呢?写景——“千古江山”“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目的——即景生情,勾起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吟咏他们的业绩,借此对统治者进行讽刺和劝诫,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2)上阙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写人——孙权、刘裕。明确:目的——孙权: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刘裕: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上阙应该用什么语调诵读?豪放与感慨。明确:三读,了解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朗读。(下阕)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1)下阙又写了哪些人(用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明确:刘义隆:拓跋焘:廉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今昔对照,以事警世低沉、缓慢,略带感伤,读出感慨与忧愤。(2)整个下阕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诵读?明确:情感——词人借古讽今,对当权者提出警戒,为国担忧,自我感慨,是一种爱国情怀,一种愤激。语调——借刘义隆,廉颇等人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3)小结本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上阕:下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词中用词中用典典孙权孙权廉颇廉颇佛狸祠佛狸祠刘义隆刘义隆刘裕刘裕四读:体会手法,鉴赏品读1、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没有。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明确: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告诫当今统治者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壮志未酬的苦闷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五读:融入作者的情感,感受全词的豪放气势和爱国情怀。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四、总结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