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汇总20篇【导语】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汇总20篇由会员“tracychen419”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目录】篇1: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2: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4: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5: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6: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7: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8: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9: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0: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1: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2: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4: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5: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6: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7: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8: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9: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20: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正文】篇1: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原因很多。首先,离不开制作者的精益求精,包含着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努力。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剧本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周梅森在这部片子中,真正体现了自我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则是周梅森自我讲的,《人民的名义》大热其实是来自现实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现实中的反腐有了突破,反腐剧方能触动人心,这是探讨《人民的名义》大热,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有人说,现实反腐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编剧根本不用怎样“编”,将精彩起伏的反腐现实搬到剧本中就行了。诚如是。但在事实上,《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反腐,远远不止是反腐。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有着对人性的描摹,并且有着对制度的追问;不仅仅有着对腐败的揭露,并且有着对权力的思考。在电视剧中,“孙连城”常被拿来与“李达康”比较,其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同样切中了权力痛点。这也说明,不一样的人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一样的启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真应当看看《人民的名义》。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组织集中观看,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赶第1页共35页时髦,更不能理解为是一种搞运动,而应当从中看到对反腐倡廉的重视,看到对加强党员干部本事作风建设的重视。这种重视,与刷新吏治的努力一脉相承,显然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想想现实中,很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去参观学习,也就理解了良苦用心。要想到达好的效果,观后感必不可少。据说此刻网上已经出现了范文,一些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代写观后感、读后感。这自然是不行的。党员干部看剧写观后,重在自我提升,重在防微杜渐,而不是应付交差事。观后感有很多写法,最重要的带着思考写。现实比电视剧还要复杂,现实中的廉政建设也比电视剧还要复杂。仅有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仅有提高思想认识做到“永不沾”,这才能避免被资本围猎,避免成为“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员干部不仅仅要看《人民的名义》,要写读后感,并且在写的过程中要把自我摆进去,真正写出自我的思考,写出自我的心得。《人民的名义》受追捧并非偶然,也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观看《人民的名义》不是赶时髦,而是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也并非形式主义,也不只是为了“交差”。当然,该剧集数太多,有的情节进展过于缓慢,党员干部工作之余时间有限,要把该剧全部看完可能有难度,如果做出一个精华版,更能满足不一样层次的观看需求。即便如此,选择性看几集,不看电视看小说,也是能够的。重要的是,要看而有思,思而有得,得而有进,如果只是为了看而看,为写观后感而写,观看该剧的意义就打折扣了。篇2: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近期,观看了反腐题材大戏《人民的名义》,深有感触。电视剧演绎了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的故事。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反腐败这一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资料;警示着我们新时代的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值得每个党员干部好好观看和思考。作为一名国企的党员干部,反腐倡廉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命第2页共35页题,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反腐败斗争在不断强化中已构成压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