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术教学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画面内容的和谐完美,画面色彩的绚丽多姿,绘画内容的包罗万象,表现手法的奥妙无穷。这些都为学生主动参与绘画创作,发挥其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改革美术课重模仿轻创造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绘画中来,要让学生充满好奇的问,尽情的讨论和游戏,有效的想和说,大胆的进行创作,要培养学生兴趣,美术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人的兴趣产生于对新奇事物的独特形式的刺激。加强对材料的敏感度训练和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利用身边便捷、经济的树枝也成为优先的选择。树枝造型教学之始,就溶入了课程实验和单元序列之中。师生经过多轮磨合,获取了学生主动参与课业学习和创造意识的改善,被忽视的材料创意设计教学得到了探究和拓展。为此,我设计了《身边的美》一课,以下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课的设计思路和体会。一、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思路《身边的美》一课是依据新修订的大纲精神而设计的,属于运用废旧树枝进行立体造型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化生活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课程设计重要的是发现和开发材料本身潜在的种种表现的可能性,对体积与质感的感受作出整理,作出理智的判断,找回肌理在树枝造型设计中与立意相应的位置。总体的和谐,它统管着材质创意的各层面关系,它是作品形式的生命所在。它有机的整体关系是作品全部精神内涵赖以表达的基础。不是吗?当我们静心思量之时,就会发现作品全部的神韵都来自它自身的协调。本课是依据新修订教学大纲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而设计的,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身边的美》是运用了立体造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制作的,学会简单的加工制作的技巧,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好生活的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从而使学生产生研究这一事物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开发的农村素材《身边的美》一课,使学生能够在画、剪、折、拼摆、粘的欢快情绪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诱发创作激情。树枝装饰造型其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材料自身的色泽、质感和肌理。每种单一的树枝材料都有它合理的力学和美学比例。把握材料的特质是正确表现的前提。树枝的构成,可以说是为天然造型,它们的触觉与视觉同样重要。由于材质差异,造型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尊重不同树枝的不同结构,顺应意象的指引,由表面审美特质出发,重组结构秩序,深悟蕴含其中的寓义,感受潜在的韵律,从而获取新美的视觉形象。那种淳厚、清新、谦和而又本份的秉性也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能感悟到的肌理表情,那种从心底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坦诚和温馨的情愫,也是树枝造型艺术最温暖人心的特征。在意境的基调下,材料的外在特质和深层品格,在对比中显现,在调控中相衬,在视觉中识别、选择,在立意中细心品味、把握尺度,意象有了材料创意的依托,材料则融和了视觉的微差,从而获得了超越材料的视觉形象。在借用和互换中得到多层次的结构形式,材料赢得跨越自身变化的机遇。树枝造型之美在于它的组合之美。简洁有效的重构,材质在整合中迎来了二次肌理;耐心细腻的体验,情绪在感悟中表达得独特、动人。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作的潜在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创设优美生动、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心中的创作热情。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就不会有执著痴迷的探索精神。在教室里,我用创意树枝造型作品以壁挂的形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