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书记创新调研报告党的*报告中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共青团组织要落实这一要求,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必须在工作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转换,必须不断思考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问题。一、团的工作社会化的内涵《辞海》对社会化有两种解释,一是“教化”,即个体通过交互活动和学习技能而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变化过程;另一种解释是“普遍化”。这里所讲的社会化指的是“普遍化”,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化。团的工作社会化即用社会化路,建立新型的共青团工作机制。它的核心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理念,推进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本质上是团组织在保持自身性质、职能不变的情况下,面对社会变革,主动自我调适的过程。作为团组织与其生存其间的外在环境互动的社会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汲取尽可能多的营养和能量;二是按照社会运作的一般特点,及时正确地调整自身的运作机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三是通过工作有效地影响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团的工作社会化思路就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作舞台,动员社会力量,服务社会进步。也就是充分认识团组织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给团的工作定位,贴近社会需求,获得工作题目,确立工作格局;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作领域,强化社会职能;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实现工作目标,促进自身发展;通过教育、团结、带领和服务青少年,组织青少年服务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二、团的社会化的现实和理论依据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正在由一个整体性社会走向多样性社会。伴随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发展步伐,人流、物流、信息流、金融流也急剧加速流动,社会成员由过去的“单位第1页共6页人”正在逐步变为“社会人”。以青年人为工作对象的共青团必须使自己的工作方式适应社会的多样性,适应青年群体的多样性,适应青年个体“社会人”的特点。党的先进理论是为共青团发展提供理性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不竭源泉,团的社会化也同样有其理论上的依据。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与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与社会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与广大青年乃至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这些联系,才能促进共青团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团的事业不断地发展和前进。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的观点来看,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改革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发展的青年对团的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团组织自身封闭的、单一的传统工作模式之间的矛盾。因此,团组织要面对现实,承认现状,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积极推进工作方式社会化。再者,从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来看,其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共青团要切实践行“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前社会大环境和青年需求在纵向上发生了大跨度的变化,在横向上也出现了大范围的拓展,这就要求团组织要勇于跳出旧框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从社会、青年和团的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以社会作舞台,拓展团的工作,走出一条社会化的新路。三、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推动团的工作社会化建立一套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机制是社会化思路得以实施的第2页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