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归纳阅读1感知扩展阅读2作者阅读3作者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胡适是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嗣,字适之。幼时就读穈于家塾,习四书五经。胡适故居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留学时期北大时期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193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抗日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在纽约1949~1957年旅居美国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胡适墨迹胡适一生著述宏富,在多方面有巨大成就。父亲胡传母亲冯顺弟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是绩溪县中屯人。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huán),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胡适的教育一、言传身教培养胡适的好脾气和自尊心。二、胡适早期的“代理启蒙教师”和“助教”,培养了胡适爱读书的好习惯。三、重教尊师,一切以教育孩子为重。四、育子有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效果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翳()责罚()气量()质问()广漠()管束()宽恕()文绉绉()庶()祖母绰()号佃()户恭()筹()备摹()画yìzéfáliàngzhìmòshùshùzhōushùchuòdiàngōngchóumó翳(yì):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责罚:处罚。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质问:责问。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此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我的母亲追念自己童年往事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记叙母亲(1-4)(5-12)(13)课文写了母亲哪方面的事?1.对我的管教;2.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3.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课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1.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2.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3.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4.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5.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阅读前4自然段这一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哪两点?1.自身的原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2.母亲的原因: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第2段,写自己儿时“最活泼”的游戏是什么。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居然”是什么意思?竟,出乎意外地这一段流露出对儿童游戏生活的什么感情?追念惋惜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这两句话很有分寸,说说你的理解。“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算是”、“一点”又表明了谦虚的态度。第3段写作者9年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却失去了两次“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话概述:是哪两次“发展的机会”?一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二是在先生的“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但这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究竟”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到什么作用?毕竟。强调“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恩师”改为“老师”,“慈母”改为“母亲”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恩师”“慈母”饱含感激之情。研讨探究:(1)课文标题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