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干部作风调研报告县一级政权是我国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桥梁”作用,直接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其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威信和形象。笔者试对县一级地方干部作风建设作一些肤浅调查和思考。一、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通过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和领导班子换届,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加快发展的意识和本领得到进一步提高。干部思想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群众满意度比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调研中也反映,虽然近年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办事效率。1、忽视理论学习,放松思想砺炼。有些干部忽视理论学习,不读书不看报,满足于上面指一指,下面摆一摆,甘当“邮递员”、“传话筒”;少数干部学习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没有把学习理论的着眼点放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上、提高自身素质上,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特别是在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思路不清、措施不多、效果不好。2、发展意识不强,思想僵化保守。有的干部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思进取,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当天和尚撞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有的缺乏大发展的气魄和胆识,发展经济没点子,缺思路、少措施;有的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年,工作没起色,单位没变化,江山依旧,面貌未改;有的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仍沿用以往的做法,满足于一般应付;有的认为自己年龄过杠,前途无望,满足于上班一杯茶、一张报的工作方式。第1页共6页3、公仆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有的干部贪图享受,一门心思比待遇、比吃喝,把精力用在吃喝玩乐上,用在高档轿车接送上;有的干部“牛气”十足,对群众态度蛮横,语言生硬,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要求办理的事项置之不理,能推就推,能避就避,严重伤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的干部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麻木不仁,对群众在感情上不尊重、行为上不理睬、服务上不作为,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4、工作作风漂浮,缺乏实干精神。有的作风不扎实,工作不落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不深入基层去主动地研究和解决问题;有的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存在问题不了解,安排工作无计划,干到哪算哪;有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应;有的挖空心思应付上级检查,好大喜功,只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虚报数字,自欺欺人;有的干部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安排部署多,检查督促少,多数流于形式,浮在面上,没有实效;有的干部碰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往上交,不讲实情、不办实事,一些影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5、民主意识淡泊,独断专行。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泊,把单位作为自家的“自留地”、“后花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不进不同意见、不同声音。制定工作计划想当然、凭经验,不结合实际,不集思广益,习惯于“一刀切”、“一言堂”。6、大局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看部门自身利益过重,片面追求部门经济利益,以部门法规为依据,以罚款收费为重点,能罚则罚,能收就收,以罚代管,服务少、索取多。甚至违法行政、越权执法屡有出现。还有一些部门和干部“中梗阻”问题比较突出,有利越位、无利缺位。7、纪律观念淡化,作风自由散漫。绝大多数部门和单位都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缺少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对执行的和不执行的,执行好的和执行不好的,缺少必要的奖惩,致使不少规定和制度行同虚设,收效甚微。有的干部职工在上班时间第2页共6页玩游戏、串门子、办私事;有的单位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工作时间观念淡薄;有的单位班子不团结,搞“窝里斗”,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干部心思不在工作上,热衷于拉关系、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