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走进秋天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名篇佳句。秋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的壮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的凄苦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秋的明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的悲凉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太平御览》解读秋景作者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故都的秋秋院(小院秋晨)秋槐(秋槐落蕊)秋果(秋日异果)秋蝉(秋蝉残声)秋雨(秋雨话凉)这些景物分别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结合文本,说出你的感受。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冷色调(清)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静)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作者在描绘这些秋景时,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入手的?(声?色?形?味?)衬托手法用诗意的语言展示故都的秋。•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清晨,坐在院子里,端一杯浓茶,看着空中白鸽绕着青天,飞来了又飞去了。•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稀疏的尖草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昨夜的西风,摇落了一地的槐蕊,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秋蝉衰弱的残声,似乎在告白着什么,也许在说着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咬一支烟管,走到桥头树底,看那满树的枣子,淡绿微黄,红了又落了,说不尽人生的苍凉!作者写北国之秋,怎么又要在文章中多次写到南国的秋?目的何在?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向往:“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比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能看出来秋天的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为何他笔下的秋带着这样的特点呢?作者自幼丧父,遍尝艰辛,后留学日本,饱受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与落寞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知人论世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沉沦》请同学们再谈一谈对“悲凉”的秋味的理解——•(1)家国多舛[chuǎn]、身世浮沉使然。•(2)秋天的郁达夫,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胸腔里弥漫着浓浓的悲秋情结。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文人悲秋的先河•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古今文人生活情绪的触发点以及人生况味的寄托处。•悲秋:壮士落魄,现实失意,希望渺茫,前景黯淡。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