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3课学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日期:2008-7-22课标要求: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革命性影响。2.体会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体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革命精神。【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1、直接原因:。2、爆发:年5月4日,北京天安门,学生。3、口号:“”(体现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得到实现)“还我青岛”。4、1919年6月初由转移到,中国无产阶级——上海工人首先罢工响应,标志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初步胜利: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罢工打击下,五四运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运动。(2)标志开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二、中共的诞生:1、陈独秀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2、中共“一大”:年7月23日,上海;内容:通过,确定党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组织领导;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为书记。3、中共“二大”:(1)时间、地点及中心任务:1922年7月上海、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2)内容:a、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任务及性质:社会性质为、革命敌人为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革命性质为革命。b、制订党纲: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中心任务体现反帝反封)为:。(3)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次明确提出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思考一、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的纲领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国共合作:1、中共“”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决定。2、实现标志:(1)时间、地点、人物及议题:年初广州,孙中山,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2)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由于其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相一致)而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确定了“”三大政策。(3)意义:标志国共两党第次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二)北伐战争:1、目的:巩固广东革命政府及革命根据地,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完成反帝反封革命任务。2、概况:(1)对象:、、。(2)进程:①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到;②重心转移:国民政府迁入(革命政府),成为全国革命重心。③收回、的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略的权益。(3)影响:(三)国民大革命失败:1、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政变:上海,而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2、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影响:标志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正式破裂;导致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问题二、试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何教训?三、武装起义与土地革命(探索革命之路(一)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后南下遇挫,朱德、陈毅率部分队伍到湖南。评价:是中共为挽救革命而打响了第一枪;是的开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节日。2、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及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湘赣边秋收起义:秋毛泽东、工农革命军;1927年10月建立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和三者相结合。四、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一)原因:(二)基本概况: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2、转折点——(1)概况:1935年1月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组织上“”倾错误;肯定了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②是党史上的转折点。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于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长征胜利结束。(三)历史意义:问题三、毛泽东是怎样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的?【课堂巩固训练】1、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