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苏争锋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1.唯物史观:通过对冷战背景的学习,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是其确立称霸世界,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的基础,体会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2.历史解释:冷战是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多角度分析有关冷战影响的史料,认识冷战在加剧国际关系紧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相对和平与稳定。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形成过程(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2)表现美国政策苏联对策政治1947年3月,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正式开始1947年9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3.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1.特点美苏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2.表现(1)全面冷战①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②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2)局部“热战”①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操纵的所谓“联合国军”,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②越南战争: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这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3.影响(1)积极方面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相互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2)消极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美苏冷战的形成和表现1.美苏关系破裂史料1946年,苏联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解读]画线部分反映了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思考]史料反映了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变化: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逐渐转向对抗。原因: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2.马歇尔计划史料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解读]1947年漫画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思考]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目的:运用经济手段复苏西欧经济,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3.北约与华约史料1949年,美、英、法等西方12国①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集团。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②缔结《华沙条约》,成立集团。[解读]①②分别指出两大阵营代表国家。[思考]说明北约和华约成立的目的各是什么?两者的出现对国际关系有何直接影响。【提示】目的:(北约)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华约)为了对抗北约。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