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三中高二历史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3掌握中国军民在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内容分析学习重点和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列强侵华危害的能力学习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学习活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1)概念: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巩固西周统治)(3)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4)影响:a、积极:;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b、消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埋下祸根。2、宗法制:(1)概念: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意义: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从汉至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皇权权力增强,相权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逐渐减弱,集中到中央。2、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汉武帝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地位仅次于丞相;唐设御史台,明设都察院。3、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汉武帝时贤良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最初的标准是德行才能。魏晋南北朝时代,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相对封闭,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积极作用: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作用: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汉承秦制;汉武帝设”中朝”(即内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东汉汉光帝,扩大尚书台权力(中枢机构)汉初:郡国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雏形)隋三省六部制(发展)州县二级制唐三省六部制(完善):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相权一分为三,保证君权的独尊道(监察区)、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宋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参知政事(行政);三司(财政)路(监察区)、州县三级制元中书省(行政,直辖腹里)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背景:疆域空前扩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