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关于“法令出一”,掌握君主专制体制的权力和特点。2、关于“君权与相权”,掌握从汉朝到元朝历代帝王如何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史实和方式。3、关于“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掌握主要朝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史实和评价。“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似乎都是手握大权,职掌国家军机政务,不可一世的人物。然而,上面的打油诗却又道出了威风八面的皇帝的苦恼。你知道皇帝最苦恼的是什么事情吗?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学习任务:结合课本与其他资料思考并整理以下问题1、阅读P12“法令出一”,据第一段概括君主专制体制的特征,据第二段概括其弊端据第三段指出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2、阅读P13“资料卡片”,理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评价。2、阅读P13“君权与相权”,据第一段,指出帝相之间的关系。据第二段指出汉武帝加强皇权的背景,据第三段归纳其措施。3、阅读“君权与相权”第四段,概括唐代分散相权的措施。4、阅读P13、P14,概括宋代分散相权的措施。5、阅读P14第二段,概括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6、阅读P14“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列表归纳秦汉、唐、宋、元的主要监察机构。据第四段,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这一制度。7、完成以下题目,检验学习成果(1)李斯所宣扬的“主创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有(A)①皇权至高无上②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③维护皇权、服务皇帝成为历代官僚体制变化的基本原则④君臣关系实际上成为主奴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史载:“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丞相府门无栏,不设铃,不警鼓,言其深大阔远,无节限也。”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A.西汉B.隋朝C.宋朝D.元朝(3)唐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下令扩建华清池,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B)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补充学习材料:1、三省六部制2、中枢机构的变化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选日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到东汉时期逐惭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也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台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总管国家财政。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初本来拟用三省制。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他说:“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以中书省代替三省。3、秦朝的官员考核秦帝国考核官员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观察并将结果报告给皇帝;一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官吏考核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要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