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学习目标:(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4)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6)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Ⅰ、课前预习: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1、服装:中国近代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西式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结合,形成了中山装和旗袍。2、社会风俗:①清朝的结辫陋习结束于辛亥革命后。②中国近代的“不缠足运动”实际上是近代女权运动的兴起。③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人们见面改为鞠躬、握手。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其原因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报刊:19世纪,中国近代报刊出现。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晚清四大小说期刊是:《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晚清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思想的主要方式:其中维新派创办的报刊主要有《时务报》。革命派创办的主要有《民报》。4、电影: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电影是在1905年的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5、交通:①铁路交通的优点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是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铁路是1909年京张铁路(詹天佑)。②中国近代很多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列强帮助中国修铁路的目的是方便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后果是:积极方面: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方便人民出行,改变了中国政府官员对铁路的观念。消极方面:便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③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诞生的标志是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创办者李鸿章。④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开始于1918年。6、通讯:中国近代自办电报开始的标志是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①改变了人们的人们的通讯手段与出行方式,②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⑤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二,新中国社会的变化: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具体含义是: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957年反右后开始受到冲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重新贯彻执行。②1996年开始的“三下乡”是指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2、新中国教育的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到2001年完成。②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而普及义务教育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环节。③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80年代后,我国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3、新中国科技:①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年10月,中国“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结合成功。1967年6月,中国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Ⅰ”号上天。②“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③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1997年,“银河—Ⅲ”型计算机运行速度达到每秒130亿次。④2003年10月,“神舟五号”上天,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太空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新世纪之初,中国开始了探月工程“嫦娥工程”。4、城市化的含义是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城市群。5、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是在1995年。互联网的影响:①打破了时空界限,使人们能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②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③改变了中国人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