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2012.9.6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⒈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⒉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预习案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名,是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2.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①内容:要求统治者以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②发展:提出“”的主张。③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和是国家的三件宝物。(2)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3)义利观(道德思想):倡导“”;他强调先后、舍取;要求人们应具有“”的人格精神。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3.地位及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2)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二)荀子1.荀子其人:荀况是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代表的利益。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2)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3)政治思想——“礼法并施”:①内容:认为治国应以为主,礼法并施。②来源:继承,吸收3.思想特点及影响(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2)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墨子与墨家1.墨子及墨家组织: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儒家的“仁”是以为基础的,是有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的、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2)“非攻”:,就是反对的战争,主张各国。(3)“尚力”、“节用”、“节葬”: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特别是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三、庄子与道家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家的的主要代表。性格特征:鄙视。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齐物”:即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2)人生态度:“逍遥”①“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②具体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的态度;③实现方法:是“”,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3)哲学思想(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3.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含着深邃的和神奇的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四、韩非与法家1.韩非其人:战国的思想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1)法、术、势相结合①目的:建立一个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基本含义:法律是处理政事的;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势力是君主的、,即权威,是君主的“”。③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是法和术的前提;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