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2009年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编制人:沂源一中冯艳芬课时2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说明、课标要求】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知识整合】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1、经济上:自耕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变革已不适应时代的旧制度。逐步瓦解。3、社会上: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前提)4、思想上:思想奠定理论基础。(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数百年的割据战争,破坏了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灾难。秦朝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此后,我国的封建社会也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但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有人说“秦的统一并不是偶然的”,结合材料谈谈对这种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2)根据材料概括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皇帝制度:(1)“皇帝”的由来:合“三皇五帝”的称号为一,以超越上古,独尊天下。从此,“皇帝”便成为中国历代帝国君主专用的最高称号。(2)特点:①(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②(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③(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朕为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职权:①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③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关系: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2)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特点: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4)决策方式: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决策失误。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封建最高统治者对其称呼的选择以及对其用品作出特殊规定的基本用意何在?(2)材料三所含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一回答,皇位是怎样继承的?(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3、地方制度——郡县制:(1)行政机构: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2)地方官僚体系:郡(郡守、郡丞、郡尉)—县(县令、县丞、县尉)—乡(乡吏)—里(里典)(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基础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为基础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权利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合作探究3: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