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认识孔子,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2、理解含义,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重点)3、背诵课文。(重点)孔子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前孔子(前551—551—前前479479)春秋末期)春秋末期思想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自己wèi忠心,尽心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人想相同内心自我反省孔子说:“见到贤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他学,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同样的缺点。”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也许给施加不要想要用来奉行一句话代词,代这句话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使命重大路程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注释:注释:11、子:先秦时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子:先秦时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22、富:财产多。与“贫”相对。、富:财产多。与“贫”相对。33、贵:古称有爵禄者为贵。《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贵:古称有爵禄者为贵。《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基”。44、道:正当的途经。、道:正当的途经。55、处:接受。、处:接受。66、恶:厌恶,不喜欢。、恶:厌恶,不喜欢。77、去:摆脱,去掉。、去:摆脱,去掉。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所想要的,但不是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所想要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凡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凡不应当逃避。不应当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