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湖南省邵东县第三中学申勇兵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四节5.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最后一部分,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应用两个部分。本节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理论,探讨水溶液中离子平衡问题,是化学平衡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是对中学化学的平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理论分析的作用,体会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前一章所学知识,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②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体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平衡移动的过程;②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能力认识自然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高二学生已经了解了AgCl、AgI、Ag2S等物质的颜色和溶解性,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设计思路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验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过量NaCl溶液和少量AgNO3反应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的检验实验,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自主建立、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通过对硬水软化和水垢处理的探讨,巩固和应用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相关知识。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具体应用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通过随堂练习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投影】情景1龋齿【回顾】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演示实验1】步骤一、二问:在Ag++Cl-==AgCl↓的反应中,当溶液中Cl-大量过量时,你认为溶液中哪种离子反应完全?追问:那反应后所得到的体系中到底还有没有Ag+呢?观看、思考、交流、回答。学生的回答是:Ag+反应完全。化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以学生熟知的知识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出新课。环节2建立、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8分钟)布置任务:请两位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1】步骤三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创设两个问题:1、AgI是如何生成的?2、Ag+从何而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溶”与“不溶”是相对的,尽管AgCl的溶解度很小,但并不是绝对不溶,生成的AgCl沉淀会有少量溶解。【演示实验1】步骤三:利用KI溶液来检验步骤一所得体系中是否存在Ag+。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分析,自主生成AgCl的溶解平衡:AgCl(s)Cl-(aq)+Ag+(aq)1、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了在反应后的溶液中还是有Ag+;2、通过显明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续上引导分析、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特征。特征:(1)逆、(2)动、(3)等、(4)定、(5)变进一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溶解沉淀【引导建立】AgCl转化为AgI的动态平衡模型(表达方法)。AgCl(s)Cl-(aq)+Ag+(aq)+I-(aq)AgI(s)书写AgCl沉淀转化AgI沉淀的离子方程式:AgCl(s)+I-(aq)AgI(s)+Cl-(aq)归纳: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用于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理解沉淀转化的实质。【演示实验2】提醒学生对比观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