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课前准备:课前交流,渗透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片段一: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不过我先不给你们看,先让你们来猜猜。照片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请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几个人?生:3个。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儿子的爸爸是一个爸爸,爸爸的爸爸又是一个爸爸,所以有两个爸爸。爷爷的儿子是一个儿子,爸爸的儿子又是一个儿子,所以有两个儿子。师:正像同学所说的,爸爸或儿子是不能随便叫的,是相对与另一个人而言的得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师:看来人和人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那数和数之间是否也具有一定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得比较深刻。](2)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片段二:师: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都是整数,它的面积是12,那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想好了就可以把眼睛睁开。生1:长是6,宽是2。生2:长是4,宽是3。生3:长是12,宽是1。师:长是7行吗?为什么?生:不行,因为找不到一个整数与7相乘得12。师:7不行,长是8行吗?生:不行。[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知识非常熟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想长和宽的情况,并通过“反正法”:长是7行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和思考,从而渗透“整除”的含义,这时数和形也在学生头脑中有机结合。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更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也正好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这样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不仅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重组教材,逐步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片段三:师:刚才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再换一个大点儿的数,你还行吗?生:行。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一号练习纸,用彩笔写出15的因数,一会儿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开始吧。师:写完了吗?谁来给大家说说。生:我是根据乘法算式找出来的,因为3乘5等于15,1乘15等于15,所以15的因数有1,15,3,5。师:这个同学是根据什么找出15的因数?生:是根据乘法算式一对一对找出来的。师:我们班同学真不简单,都发现了找因数的方法了。再来一个大点儿的数,还行吗?生:行。师:拿出2号练习纸写出18的因数,看谁写得快。师:写完了吗?先看这个同学写的(1,18,2,9,3,6)。师:在座的同学有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生:他是根据乘法算式找出来的。师: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还有谁也是这样想的?师:这么多同学啊。再看这个同学的(3,6,2,9),你是怎么想的?生:我也是根据乘法算式找的,在找的时候忘记了1和18了。师:大家看,这个同学也是想用乘法算式来找的,那他却漏下了两个,那有什么办法能保证不遗漏呢?生:可以按顺序找,先想1×几等于18再想2×几等于18,再想3×几等于18,所以有1,18,2,9,3,6。师:问问大家这种方法行吗?你看这个同学找的多有顺序啊!先想1×几等于18,再想2×几等于18,再想3×几等于18,往下还有吗?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地找出来就能保证不遗漏。[设计意图: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重组了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地找因数,既能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