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做小偷了倾诉人:小林,男,12岁。我是一名预备班的学生,我觉得我有自闭症,因为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说话,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绝对不会开口说话的。我很害怕和同学说话,我看到他们一开一闭的嘴巴,鸡皮疙瘩就会一层一层的起。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其实我觉得不用说话挺好的,那样可以省很多的力气呢!有一次,我和妈妈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我看到了前面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偷正在偷一个大姐姐的钱包,那一刻,我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看着他偷东西的整个过程,我应该喊出声来抓小偷的啊,可是我却一动没动,任那个小偷偷完东西大摇大摆的走了,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我是怎样的感觉了,反正那一幕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子。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梦到当时小偷偷东西的场景。可是很奇怪的是,对于这个场景,我不害怕,相反,我感觉很刺激,很激动。是不是我的基因里就有做小偷的成分,为什么我会如此兴奋呢?顺理成章的,当我烦闷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我的偷窃生涯。从最开始的铅笔,橡皮到后来的钱、手机。就和当初的那个场景一样,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偷完之后我会有一种罪恶感,可是偷得过程却让我很享受。毋庸置疑,我也被人抓住过,而且不止是一次。被同学,大人责骂时,我好像就慢慢的从内疚变得麻木了。是的,无所谓了!也许是脸皮变厚了原因吧!不过,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也渐渐的意识到,不能在这样下去了,总不能我就一直偷一直偷到监狱里去吧!可是,我又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我该怎么办呢?我不想再做一个小偷了!心理咨询师点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指出,当人们在面对一个巨大的刺激时,有12种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退行,投射,隔离,抵消,转化,补偿,合理化,升华,幽默,固着,反向形式。像文中的小林,他身上体现的模式就有压抑,反向形式,合理化等。从最初看到小偷偷东西那一刻的压抑,到后来虽然厌恶偷窃但无法抑制自己的反向,再到最后不得不给自己偷窃找借口的合理化,这些形式是体现在小林身上的防御。而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也许就成了升华,退行等等。这也是告诉我们,孩子是没有错的,只要改正了他们的行为,他们就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