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如是说蒋红森看2014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不含古代诗歌、默写等)的考查情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些分析和思考:一、文言阅读的材料选择第一,选文来源的变化说明什么?文言阅读的材料选择不外乎两个来源,要么从课内选择,要么从课外选择(当然也包括课内课外同时选择)。近年来文言阅读选材的一个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阅读选材由课内选材为主逐步改变为课外选材为主。据抽样统计,14年中考文言阅读的选材,取自课内课文(全文或文段)占20﹪左右,课内课外同时选材的占15﹪左右,文言阅读选材完全来自课外的占抽样试卷总量的65﹪左右。中考文言阅读课外选材为主已成了事实,只是不同区域文言课外选材的普遍程度高低不一。这个变化有其必然性。过去多年来,中学文言教学很多时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多的只能算带领学生学习文言课文(这一篇)。我们的文言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里,局限在一篇篇具体的文言课文上,文言教学的任务似乎就是把这一篇篇文言课文教落实,把这一篇篇文言课文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具体的词句)都教到学生记忆中去;文言教学教课文,文言考试考课文,这是多年的文言教学的通行行规。这种文言教学,窄化了文言教学的内容,缩小了文言教学的视野,矮化了文言教学的应有高度,远远没有体现出文言课程学习应有的目标和价值。文言课程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言课程学习是指通过语文教材这个平台,借助教材中文言课文这个抓手,使学生了解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句和语感,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感受体悟文化经典的思想精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课程学习比文言课文学习更“高”更“远”,文言课文学习只是文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将文言课文学习替代文言课程学习,这是过去多少年来文言教学的重大偏差,也是文言教学所存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认为,中考文言阅读选材由课内选材为主逐步改变为课外选材为主,这意味着我们的文言教学有必要进行方向性调整,将文言学习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文言课程高度上来。第二,选文的难度说明什么?无论是课内选材还是课外选材,都有一个选择什么难度的文言选文问题。我们很难确切地就中考文言选文应有的难度进行准确表述,但通过事实比较可以形成某种判断。抽样统计表明:从课内选择文言阅读材料的,选自八年级下以及九年级上、下册教材(以人教版为依据)的占90﹪左右,被选频率最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孟子>二章》《唐雎不辱使命》《<庄子>故事两则》等。课外文言选文多来自正史、先秦诸子篇以及唐宋名家手笔,占课外选文的90﹪以上,如《秦兴师临周求九鼎》《高帝欲废太子》《孔子世家赞》《列子·说符篇》《曾巩》《连处士墓表》《精骑集序》等等,分别选自《战国策》《汉书》《史记》《列子》《宋史》以及欧阳修、秦观文选等。很明显,无论是课内选文还是课外选文,似乎都在追求文言选文的必要高度。这个高度似乎有一个模糊的标准:叙事有曲折,说理显思辨;措辞用句有典型性和积累价值,表意有正能量特征;是文言“官话”而非文言“白话”,是文言书面语而非文言口头语;能呈现初中学生文言“上度”水平而非着眼学生整体的“中度”把握。由此观之,课内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出师表》《唐据不辱使命》等课文高频度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就很不奇怪了,以这些课文为参照,中考试卷中大量选择正史、先秦诸子篇以及唐宋名家文章同样也不奇怪。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课外文言选文,大量选自古代笔记、野史、白话本等,如《阅微草堂笔记》《笑林广记》《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等。如果将这些选文与教材中的文言课文比照的话,在难度上基本上与《童趣》《<世说新语>两则》《狼》相当。这类选文趣味性较强,但内容单薄,遣词用句经典性不够,也缺乏文言文应有的厚重,既不利于很好地考查学生应有的文言水平,也欠缺文言考试对文言教学的正向引导。近些年有学者关注到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文言文教学上的巨大差异,强烈呼吁大陆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增量提质。这些研究和呼吁是很有价值的。我们认为,中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