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课堂开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自主创新性学习。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目标?1.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效益观。什么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过去是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而现在应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要为一个人的幸福做好准备,像挖掘宝藏一样,将藏在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美好的心灵挖掘出来;确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第一,教师一桶水的观念要更新。要开起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要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2、要做专家型教师。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是理论的探索者。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应有的尊重,避免伤害性、侮辱性的语言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和谐的关系;确立新的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功能分为激励性功能和诊断性功能。所谓激励性功能,就是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永不懈怠;所谓诊断性功能,就是通过评价,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为教学摸清底数,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作为教师必须切记,不能把教学评价变成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简单工具,这就违背教育规律,对绝大部分学生起不到好的作用。3、现教学民主、形成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何谓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呢?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必要的选择。教师如何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呢?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地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改变单纯做一个“搬运工”(把教参、教案搬到课堂)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的发挥想象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一的标准。对学生的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学习。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儿童的眼光,学生的眼光看待儿童和学生。过去我们往往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待他们,所以有了太多的看不惯和不理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大胆的褒扬,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意见,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教学中,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要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让他们体验失败,从而达到追求探索的目的。5、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广泛性、可供选择性;要向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开放,贴近学生生活。现在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尤其是作文课,更是令人生厌,弄虚作假。学生没有自己的话说,没有真情实感,怎能写出有内容的文章。现在中学生作文纯是技巧训练,已经走到了死胡同。英国的作文课都是先参加活动,然后写作,这样一来学生有话可说,达到了作文的目的。教学过程的全程开放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现场感和真实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搞程式化,不要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