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竞赛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共60分)1、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2、《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3、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政府“不抑兼并”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4、《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5、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6、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进步是指()A.征役制B.工官管理制C.匠籍制度D.雇募制7、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劳动力也成为商品⑤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8、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9、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10、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12、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世界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3、国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经济情况。阅读1850~1949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表。年份1850年1887年1914年1936年1949年人口数(千人)414699377636455243510789541670人均收入(元)43.835.941.2250.5134.98不认为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是()A.1850~1887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B.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义和团运动抵制外国侵略有关C.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D.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有关14、19世纪末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D.工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