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桥头中心小学张力支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摘录自己感动的语句。2、抓住文中重点的语句,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语句,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战役、硝烟、噩耗、情谊。同桌互批。2、回忆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板书:冒炮火送打糕、背伤员失孙子、救老王失妈妈、挖野菜失双腿)那么、同学们再想一下,通过这几件事我们能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有着怎样的情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去感受那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二、品读感悟探究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是“亲人”,画出相关的词句,写出自己的体会。重点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1、“顶着、冒着、穿过、送到”一连串的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热爱)读出自己的体会。(指名读、齐读)2、“雪中送炭”书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这个词语?这里的“雪”指的是什么?(炮火、硝烟)“炭”又指的是什么?(打糕)仅仅指的是打糕吗?(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本段读再来理解。评:同学们理解的深刻、全面。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的说:齐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重点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1、“唯一”是什么意思?大娘失去了她唯一的亲人,她万分的悲痛,读这部分内容。2、师:大娘对志愿军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我们说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是什么句子?(反问句)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改陈述句)反问句、陈述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加的强烈)联系上文思考:这里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中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指的是什么?(冒炮火送打糕、背伤员失孙子)是呀,多么感人呀!现在让我们把心底话再次告诉给大娘,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重点句子: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小金花和志愿军叔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对比)好处在哪儿?(突出了小金花的勇敢和刚强,更加说明了志愿军叔叔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2、在读这段话,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重点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1、“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挖野菜失双腿)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战士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不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齐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句话。2、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写法:开头祈使句,结尾反问句)第二个写法: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具体哪儿是抒情,哪儿是叙事呢?你来说一说。男生读抒情部分,女生读叙事部分。评: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些善于发现的孩子,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前两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