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6级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6年9月16日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7.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8.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C.夺去王侯爵位D.削减王国封地9.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在此强调的是: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1.《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3.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1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15.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雅》,每经帖十条(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16.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