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主标题:“顺乎世界之潮流”副标题: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关键词: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难度:3重要程度:近年高考对本节内容考查所占比例不大,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非选择题出现较少。内容:考点精析:一.睁眼看世界——器物层次(1)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原因:①内因:清朝衰落迹象,引起思想界“经世致用”思潮。②外因: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一批先进士大夫。(3)内容:①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就开始了解学习西方,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内容)。这些书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②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党史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该书系统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4)影响:积极:①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②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逐渐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并以此指导洋务运动。消极:①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技术,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②这股思潮在当时社会没有产生大的影响,淹没在麻木的环境里。二.维新思想——突破器物限制,向西方学习制度的开端(1)时间:19世纪90年代。(2)背景:①思想基础:对洋务运动的反思,出现了早期维新派,为其提供思想基础。②导火线: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瓜分的局面,民族危机加重。③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理论借鉴: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3)思想主张:①变法图存(救国是首要目的);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是政治途径);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经济途径);④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文化途径)。(4)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康有为:①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初步纲领;②思想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宣传新思想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梁启超:①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认为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变官制。②特点:比康有为更激进,也更全面;其宣传天才影响巨大。C、谭嗣同:①特点: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属于维新派里的激进派;②主张:批判专制君主是“大盗”,倡导男女平等。D、严复:①地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②主张: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③影响: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武器。(5)影响:①是一次思想运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成为近代宝贵的思想财富。②是一次爱国运动:激发救亡图存精神和民族意识。③是一次政治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是一个标志性运动:戊戌思想标志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深入到了政治制度层次,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第二阶段。三.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追求(1)原因:①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