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一、选择题1.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解析: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说明雇工人身较为自由,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项正确。答案:B2.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解析:从材料“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租佃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民地位的变化,故排除C项;佃户与田主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与伦理观念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A3.下表反映出的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18世纪中山东、河北、陕西已较普遍推行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1778年北方地区使用深翻、种植绿肥等方法改良盐碱地1838年北方出现植树治碱技术19世纪西北干旱地区创造出砂田用地法19世纪中台湾种植三季稻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B.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C.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的特点D.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显著提高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清代在较多地区普遍推行多熟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且开发盐碱地和沙田,这体现了清朝时期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B项正确;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农业生产不只包括经济作物,还有粮食作物,A、D两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特点,C项错误。答案:B4.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便于征收赋税C.抑制土地兼并D.缓和社会矛盾解析: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编造黄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抑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但都不属于直接目的,A、C两项错误;明政府编造黄册与缓和社会矛盾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答案:B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解析:材料“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体现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商业分工细致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市镇规模、城乡经济联系无关,故C、D两项错误。答案:B6.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A.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D.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人性、命运、天命等,是圣人很少谈论的,却是当今君子们整天谈论的;出去做官、与人相处、留下与离去,收取与给予等行事做人的道理,是孔子、孟子常常用来教导人的,然而当今君子们却很少说到,这表明顾炎武的主张是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故A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强调孔孟思想的合理性,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A7.古代官员的补服上分别绣有禽或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词逐渐有了贬义。这一变化折射出()A.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D.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衣冠禽兽”从赞语到贬义词的变化反映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