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过去的一年,我们常听到“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这个说法,它从少数教育技术专家的新概念,变成了大众讨论的话语。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对课堂上讲课、回家做作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亦即把讲课的内容放到网上让学生回家看,而在课堂上多一些互动的、积极的、群体的教学内容。这个概念有不少老师抵触,但在这个术语还没有发明之前,一些老师可能就已经在尝试了。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之低效,老师、学生都有切肤之痛。今年我看到一本在华外国人写的书《不良分子》(UnsavoryElements,TomCarter主编),书中一位外教马太·穆勒(MattMuller)感触:“中国的大学不像高等教育机构,更像是高考后的余生。闯过高考,学生劫后余生,在这里疗养。大学是好好休息的地方。…好比是高考后给自己放四年大假。…在这里教书也不像教书,而是一种灾难控制。”他发现中国大学有三种人:“一种是瞌睡君,一种是手机君,一种是发呆君。”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打瞌睡、玩手机、发呆,到底是老师讲课乏味、无用,还是学生不爱学习?答案可能是“都有。”而今已是学习资源过剩时代(参见笔者的一席演讲),很多老师所讲内容,网上说不定有更好的学校、更好的老师去讲,学生搜索一下就可以得到,老师不得不改变那种传输知识的角色,这也不是坏事。翻转课堂不过是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把上课的时间拿来做一些更适合一群人一起做的事,而课后时间让学生去听不需要太多双向交流的讲座视频,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学生如果已经明白了讲座内容,或是从其他渠道学到,可以直接来课堂上互动。如果学生水平低,需笨鸟先飞,可以把视频多听几遍。作为一个课程设计师,过去几年我都一直在帮助老师培训、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翻转课堂的改革。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多非常好的反馈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我想有效地翻转课堂,应该注意如下一些策略:第一,多做少说。多用阿迪达斯那种广告语:Justdoit!(只管去做!)什么叫翻转课堂,什么是道什么是术,老师角色、学生角色这些,留给专家写论文去好了。我们学校老师做翻转课堂做了两三年了,他们一个感触是,不要把“翻转”的概念挂在嘴边,学校也好,老师也好,都不要纠缠这些概念。如何界定什么是翻转课堂一点都不重要。学生不需要知道你在教改,知道了反而感觉拿他们当教学法实验的小白鼠。尤其在我们大一阶段,一些新生刚进大学,他们可能以为大学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以为你一辈子就是在这么教的,太强调你在教改,反而引起恐慌和焦虑。第二,3M结合。思考message(教学内容)、medium(媒体和技术)、method(教学法)的动态结合。教学技术改革的一个误区,是大家在讨论到底是应该马拉车(教学方法引导技术应用),还是车拉马(技术引导教学方法)。现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么黑白分明。显然,教学方法会让老师去寻找最为合适的技术,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也在倒逼教学方法的革新。和翻转课堂经常一起提到的一个改革模式,是教育顾问RubenR.Puentedura提出的SAMR模式。S(substitution)为“替代”,是指仅是用旧技术替代新技术,方法不变,比如黑板变成幻灯机。A(augmentation)是指增强,也就是在替换媒体的同时,增加一些新功能,比如从纸张到电脑后,增加拼写检查。M(modification)是指改变,也就是说,随着技术工具的改变,教学手段也相应发生改变,比如过去让学生交文章总结自己所学,现在可以让学生提交电子故事(digitalstories)。R(redefinition)是指重新界定,这是翻转的最高境界,是你在教学方法和工具都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你整个教学活动如何重新界定,包括内容。从这个模式上看,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其实是会相互影响的。第三,开展“顶层设计”。了解SAMR模式之后,老师应该在策略层面进行一些规划。我们学校老师我们鼓励他们列一个表格出来,把每周的教学目标、测评方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教学活动一一先列出来,然后看用什么方式去组合更合理。我之所以把测评先于教学内容列出来,是因为这种设计,必须是一种反向设计(backward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