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我上学我骄傲【设计理念】新生适应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辅导的一部分,其中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就是新生适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启了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虽然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穿衣、吃饭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全新的环境和未知的小学生活仍然给尚未完全“断奶”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本节课力图从认知、理解、应用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新的小学生活,接纳自己的新角色,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接纳自己的新角色。情感目标:让学生为自己的新角色感到骄傲,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行为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学生适应、接纳自己的新角色,激发自豪感。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课前准备】1.任课教师课前应充分归纳总结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2.可拍摄一些学校场地设施的照片。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1【教学流程】环节目标操作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一:我上学的第一天1.教师讲解教材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开学第一天,一群小学生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你现在已经是一名让人羡慕的小学生了,你感到自豪吗?为什么?”2.请同学们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3.教师小结:“从走进小学的校门开始,大家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要在一所新的校园里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熟悉我们的新校园、新生活!”导入本课课题。心理学引导:从感知的角度引导学生回忆初入学的兴奋和骄傲之情。1.此处,教师可酌情改变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鼓励学生寻找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二:(一)我的教室与幼儿园的不一样1.教师呈现写有幼儿园和小学教室里典型物品名称的气球或卡片,让学生在归类摆放中寻找小学教室和幼儿园教室的不一样。2.选几名学生进行交流。3.交流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小学教室为什么这样布置呢?”4.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结论。5.教师反馈:引导学生明白小学教室与幼儿园教室的布置不同,是因为小学的教学活动及要求和幼儿园的不同。1.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2.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小学生活的新奇。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2心理学引导: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新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二)我的生活与幼儿园的不一样7.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活动,或呈现写有“少先队员”、“升旗仪式”、“班会”等字样的卡片,请学生把这些卡片分别粘贴在“小学”和“幼儿园”两个大圆圈里。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8.讨论结束,同学们可以分享讨论结果。9.教师反馈: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教室的布置以及学校的设施不同,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主要帮助学生熟悉新校园、新环境)心理学引导:从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熟悉新校园、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接纳这种转变。分享屋(总结提升)归纳出“我上学,我骄傲”的原因。活动三:我是一名小学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儿歌,引出本环节。2.组织学生在儿歌中寻找“我上学,我骄傲”的原因。3.学生在全班分享。4.教师给予反馈、补充。“我上学,我骄傲”的原因有:长大了一岁、开始学习各项本领等。心理学引导:总结提升感性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性认知。1.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分享。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3.本环节用时不超过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上学的自豪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活动四:快乐成长日记1.教师呈现要求:让学生将每天感到自豪和开心的事情记下来或者画出来。2.此环节可以课后完成,一周上交一次。1.此环节可由教师灵活安排活动方式。2.教师点3之外。心理学引导: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自豪和开心的事情,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并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评、评比时应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3.本环节用时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