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背影》、《荷塘月色》《春》《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著作有《朱自清全集》。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整体把握•结构•语言•意境煤屑幽僻蓊郁踱着弥望袅娜霎时颤动脉脉酣眠参差乍看媛女纤腰沾裳敛裾niǎonuówěnɡpìduóshàxièchànmíhānchángjūcēncīmòzhàyuànxiān叠词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曲曲折折田田隐隐约约一粒粒高高低低缕缕静静淡淡峭楞楞远远近近薄薄弯弯阴阴轻轻亭亭层层作用:1: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景物特点。增加描述力度、深度、广度。2:音韵上整齐、舒缓,朗朗上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通感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作用: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事物的特点,扩大审美体验和意境内涵,启发读者想像和联想,来增强语言文采和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格。动词弥望点缀送传过泻笼围住漏着作用:使描写对象充满动感,将描写对象写活。含有人为动作,表现出人为的趣味,显露作者的喜爱之情。语言特点•叠词•修辞•动词•生动形象,朴素典雅,充满诗意,音乐和谐,朗朗上口。意境之美•四美毕至绘画美:景物生动传神,有色彩感和画面感。音乐美:语言韵律感强,朗朗上口。建筑美:布局谋篇严谨巧妙,浑然一体。情致美:情感含蓄蕴藉,淡雅、朦胧、幽美。情感流动与开放性评价•温故知新•情感流动•开放评价文眼•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找出本文文眼。找出各段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各段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1、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2、这一片天地也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这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情感流动中心思想•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折射出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品读与答题技巧:1、如何读懂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找直接抒情(表明观点)的句子,体味景物描写(叙事)中流露的情感(观点)。2、如何赏析文中的优美句子?手法+依据+对象特点+感情3、如何赏析句子中精妙的动词?字义+修辞+对象特点+感情开放性评价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说出理由。1)作者在文中所扮演的角色。2)作者的意象选择和笔法(表达技巧)。3)“文气”——文章体现的作家的精神气质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刘勰《文心雕龙》: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