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孙权劝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大多是农村的学生。社会教育氛围不浓,学生教育还处在基本语文知识传授与接收阶段,学生语文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但是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本文篇幅短小,内容不难,因此,本课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反复的朗读逐步深入文本。三、教学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四、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五、教学准备: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历史知识。六、教学方法朗读法、竞赛法、比较阅读法七、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八、教学课时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一)、了解作者、作品走近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法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卿(qīng)涉(shè)孰(shú)遂(suì)为(wéi)更(gēng)4、指名学生读5、学生齐读(三)、二读,读懂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四)、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关爱部下好学善劝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五)课后延伸: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启发?2、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希望我们学完这课大家都后“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活动: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讲授新课活动三课后延伸活动四课堂小结活动五练习测试活动六作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