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尿的形成和排出科目初一生物教学对象学生课时1提供者张俊连单位古交三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2、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3、认识尿的形成过程,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是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四部分之一,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三、学情分析在学习起点上,通过对学生平时的观察、了解、测验,以及对学生以往知识水平的了解,我认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例如对排尿是排出人体内产生的废物,血液循环中血浆可以运输人体内产生的废物,都有很好的理解,但是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过程方法上主要建立在生活中对排尿的认识,以及其他途径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认识到排尿对人体的重要性,也知道尿是脏的,等等。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初一学生容易在直观印象上理解、记忆的视觉型学习风格,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课件展示和FLASH动画播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五、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尿的形成(二)教学难点:1、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2、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巩固旧知复习提问1.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2.血浆的作用是什么?讲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外。学生思考并作答:1.血液有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2.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提问引入复习旧知识,准备建构新知识。引入并板书: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2、简单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并比较两者的不同。3、讲授:人体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主要是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1、学生思考后作答:多余的水、无机盐、二氧化碳、尿素和食物残渣等。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进人新课学习。三、交流讨论学习新课(一)展示幻灯片:肾的进出口液体的流动(为flash课件),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并作答:1.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想像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2.你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作出推测。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板书:肾脏(二)资料分析一:进入肾的血液与尿液的比较1、讨论:⑴比较尿液与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诊断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⑵你能作出何种推测?2、引导提问:血浆中的物质(一)学生观察、思考,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说出他们的感想。回答、推测:学生观察、想像并说出自已的推测。(肾动脉—>肾内小动脉—>肾内毛细血管网—>肾内小静脉—>肾静脉)(肾内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推测肾是形成尿的器官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