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25课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朗读。(一)文题解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就是编纂的意思。这十则论语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涉及。语录体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人士对话的辑录。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常用口语,因此沿称“语录”。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可作为修身养性、励志为学的凭借。“语录体”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有优美警策之文辞或具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二)人物及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据说,孔子一生接受的弟子有3000多人,有72贤人精通“六艺”,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曾参等。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7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2个问题才让路。其中之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墨子庄子论语曾参其恕乎谋而不忠三省弘毅风乎舞雩韶冠者浴乎沂喟然编纂(lún)(zēng)(xǐng)(hóngyì)(shù)(móu)(zuǎn)(guàn)(sháo)(kuì)(yí)(yú)研读课文(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自己。谋划,商量办法。诚心诚意。交往。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吾日三省吾身”,一个“日”字,强调了反省的经常性,即每天如此;“三”强调了反省是多方面的。一个破折号,表明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从中可见古代治学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看齐。里面,引申为内部,内心。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要求,既勉励上进,又指出避免错误。“焉”是兼词,“向他”的意思。“见贤思齐”是流传至今的成语。(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遵守,奉行,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依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