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象棋介绍VIP免费

中国象棋介绍_第1页
1/19
中国象棋介绍_第2页
2/19
中国象棋介绍_第3页
3/19
关于象棋一.象棋概述二.象棋简史和文化三.棋具、走法与记谱法四.象棋基础知识五.胜负的判定六.残局七.“生活中的象棋”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此外,高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高档木材、玉石等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彩。古人也有关于象棋的诗•北宋理学家程颢•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宫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清乾隆年间进士刘墉•隔河灿烂火荼分,局势方圆列阵云。•一去无还惟卒伍,深藏不出是将军。•冲车驰突诚难御,飞炮凭陵更逸群。•士也翩翩非汗马,也随彼相录忠勤。象棋的形成与秦朝末年的“楚汉相争”有着密切的关系。象棋棋子分红、黑两种颜色,帅方红色,将方为黑色,俗称“红帅黑将”。这也有其出处。在象棋最早形成的时候,人们一般把红帅代表刘邦,黑将代表项羽,即红方代表刘邦的军队,黑色代表项羽的军队。从象棋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古代战争在棋盘上的再现。而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根据楚汉相争而命名的。象棋简史象棋起源于中国。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象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新中国建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1962年成立了中华中国象棋协会.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棋具•象棋棋盘•棋子活动的场所,叫作“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有九十个交叉点。•端的中间,也就是两端第四条到第六条竖线之间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线构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宫”•整个棋盘以“河界”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为了比赛记录和学习棋谱方便起见,现行规则规定:按九条竖线从右至左用中文数字一至九来表示红方的每条竖线,用阿拉伯数字1只至9来表示黑方的每条竖线。象棋棋子•象棋是一种双方对阵的竞技项目。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有十六个,由对弈的双方各执一组。•棋子种类说明如下表:•棋谱的记录方法•以下是一个完整对局的前8回合(第8回合局面如右图所示):•飞相对进7卒第8回合局面•1.相三进五卒7进12.马八进九马8进7•3.车九进一象7进54.车九平三马2进1•5.兵三进一卒7进16.车三进三炮8退2•7.兵九进一炮8平78.车三平二车1进1象棋基础知识•棋子的子力价值•车:象棋中实力最强的棋子,由于可以在棋盘线上飞快的移动,不论吃子与移动都十分方便,因此在全盘的价值都很高.•炮:由于其“炮打隔子”因此中远程作战,其多用于牵制,和各子(主要是车)配合都很容易。•马:中距离作战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象棋介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