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摘要: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国外德育的普遍趋势,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种种变化,传统的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光辉,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正在构建。因此,在实施德育工作时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和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关键词:德育素质教育重点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外德育的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亦给我们以启迪,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解决价值与教育问题可资借鉴的重要宝库。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在实施德育工作时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和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一、孔子德育思想给我们以启迪孔子始创儒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侧重点在政治伦理。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孝弟”就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才会尊重别人;只有珍爱自己、珍爱父母、珍爱朋友的人,才会热爱集体、热爱国家。所以,各级学校在实施德育工作时,对学生应从“孝弟”抓起。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学会以礼相待,尊重别人,讲求信用,人际之间的关系才会协调发展,也有助于我们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甚至于一个家庭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难道我们不能从他的这些思想言论得到一些启迪吗?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育,而不懂道德要求,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是很难实现的。二、国外德育的普遍趋势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在各国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应用中,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整体素质。德育不单单是传授“美德”,解决眼前的社会规范问题,而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以形成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提出学校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正义、勤奋和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日本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食堂”,必须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同情心。俄罗斯则在前苏联中小学校实施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结构逐步市场化的社会状况,依照《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在课堂教学、课程结构、课(校)外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强调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平安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教育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强调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学习做人是瑞士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中国传统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瑞士人注重从学龄前教育起首先要学习做人,青少年时期便是做人的实习期。有两种学习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是在当今世界必须掌握的、并需要代代相传的文化科学知识;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所有道德行为中“忍耐、宽容、仁慈、互助、尊老、爱幼”是基本传统准则。瑞士联邦国家形成的过程正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这些原则,才使充满差异的多民族、多语种地区连结一起,和谐发展。新加坡亦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用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课程,给学生灌输公民应有的道德、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也采取一些更有效、更富有新意的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在学业、人格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