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模拟试卷理科综合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6分)1.利用同位素作为示踪元素,标记特定的化合物以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的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下列各项所选择使用的同位素及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同位素应用A18O小白鼠吸入18O2较长时间后呼吸出的二氧化碳不含C18O2,但尿中的水一般含H218OB15N标记氨基酸分子,验证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所经历的细胞结构C14C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D35S和32P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根据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P41第三题改编)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B.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无关C.园林工人每年都要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D.适宜根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茎的生长(本题完全原创)3.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大肠杆菌产生人的胰岛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B.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成功表达C.DNA连接酶和限制性内切酶都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D.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表达过程中没有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本题完全原创)4.某些寄生虫能靠不同方法在具免疫力的人体内生存,称为免疫脱逃作用,如非洲睡眠病原虫。病人感染该寄生虫并出现血症时,血液中的虫数会按着一周左右的周期而波动,每一次波动中,新的虫体都具有新的表面抗原,虽然宿主会再对新的表面抗原产生另一波新的抗体来对抗,但在歼灭虫体之前,寄生虫表面的抗原又改变了,因此使用传统方法制备疫苗来预防感染的做法都失败了。请根据上文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寄生虫表面抗原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由于病人体内新抗体产生的速度总是慢于虫体表面抗原的改变的速度,因此虫体可以有效脱逃抗体的消灭C.人在患一次流感治愈后,今后还有可能再患流感D.用传统方法制备疫苗来预防感染的做法都失败的原因是体内产生的抗体浓度不够(根据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2008-2009年度高三生物一模试题第36题改编)5.下图中的甲、乙、丙是来自某哺乳动物同一个体3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示意图,图1是该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DNA的含量变化。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丙图中,DNA分子︰染色体︰染色单体=1︰1︰2B.甲、乙对应于图1的DE段,丙对应于图1的BC段C.甲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丙是初级精母细胞D.丙图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乙图的子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根据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三题改编)6、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资料如下:(数据都在每年的年底采集)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种群数量(只)5080捕捉标志数(只)80808080第二次重捕数(只)80808080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只)1681013那么2003~2008年该鸟类种群数量的K/2值出现在哪年?A.2004B.2005C.2006D.2007(借鉴于杭州二中2008学年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理科综合卷第六题)7、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关于对NA的理解正确的是A、1mol气体分子中包含微粒的个数B、0.012Kg12C中所包含质子个数的2倍C、标准状况下,22.4L沼气中所含分子的个数D、2L0.5mol/L的蔗糖溶液中所含分子的个数(本题完全原创)8、关于新教材学习中物质的类别与物质性质的联系强调颇多,某位同学由此总结了以下的经验,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碳酸钙属于盐类,盐类都是强电解质B、金属氧化物一定表现碱性,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表现酸性C、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变化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某两种化合物中组成的元素完全相同,它们可能分别属于无机物和有机物(本题完全原创)9、实验一直是学习好化学科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对一些实验的概括或总结正确的是A、往新制的NaOH酚酞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使红色褪去。这有可能是由于次氯酸氧化作用的结果。B、镀锌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