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青岛版科学《怎样认识物体》教学案例㈠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编排了“怎样认识物体”等探究活动。旨在利用科学学习中常用的科学方法,认识身边常见的物体的特征。是在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之后的一个方法单元,主要学习感官观察等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通过本单元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做准备。《怎样认识物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学生生活在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怎样认识物体”这样的问题时常出现在学生脑海里。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是本课的主要目的。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活动安排和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科学知识目标: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初步掌握辨认物体的方法贯通整个教学过程,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重点;观察比较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对于刚学习科学课不久的孩子来说不易掌握,因此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㈡教法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初步探究能力,本课采用了“引探教学模式”,即“观察——引导——探究”。学生自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身边常见物体入手,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知55识、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创造力。㈢学法设计本课属于引导式观察课例,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观察。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物体入手,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对学生着重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这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拓展延伸”这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活动过程基本是在学生自愿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且学有所得。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认识了各种感官的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㈣教学流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将这节课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2.抓住特点,探究方法。3.比较异同,合作交流。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5.总结规律,揭示结论。总之,通科教学要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生:感兴趣!师: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就放在这个兜里,请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摸一摸,如果猜对了,老师就把它送给你们小组,好吗?生:好!!!(小组代表猜测。)师:刚才只是通过手这一感官认识这些物体的,那么我们怎样用所有感官认识物体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四课《怎样认识物体》。(板书课题)552.抓住特点,探究方法。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看一看都带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