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备课参考【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分析】目标层次学习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中枢决策体系和主要官僚制度的发展变化概况,包括:1.从丞相制向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三省六部制及其加强皇权的作用。3.三省制向一省制的演变。4.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意义。5.对官僚系统监督控制的措施和制度。6.君主专制背景下对君权进行约束的可能性。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现象的认识,概括和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总体格局、运行特点以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知识结构梳理】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中枢权利机构1)秦代:丞相——中枢机构最高行政长官。2)西汉武帝:中朝:尚书、常侍3)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利4)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设立中书省、门下省。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区里1)名称及职责①三省: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②六部:吏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2)相互关系: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3)作用:①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元三省六部制的演变1)宋朝:①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②相权被分割:军政——枢密院财政——“三司”(度之、盐铁、户部)③三司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2)元朝:①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②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③六部归入中书省。3.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1)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2)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选官制度1.以荐举为主的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度2)战国秦汉:军功爵制度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征辟制①概况a.察举制: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b.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②作用:a.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b.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4)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大权。2.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1)隋朝科举制度的形成①原因:士族的没落,门第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②概况:a.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b.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①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②进士与明经。3)宋代“重文轻武”,重视科举考试。4)明清科举制度的没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5)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④后期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三、监察与谏议1.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确立1)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2)汉朝:①专设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②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2.唐宋时期的谏议制度1)隋唐: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2)宋代:设立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3.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1)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科道”(六科给事中、六部)2)地方:按察使司。4.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历史作用:1)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在在整顿吏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综合评价(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