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结构”发展模式与小城镇建设摘要: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和现存的城乡、工农和贫富差异滞胀及“三农”问题困惑,提出了以加强小城镇建设为轴心的“三元结构”发展模式;此后,提出了发展小城镇,实现“三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和谐社会;“三元结构”;小城镇作者简介:毛锋(1954-),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综合发展决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20)05-0076-04收稿日期:2020-06-23一、“三元结构”发展模式与和谐社会建设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贫穷与富裕之间的结构性差异是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的客观存在,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解决均衡与非均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针对城市先进的工业部门和农村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同时并存的局面,于1954年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阿瑟·刘易斯,1989),认为二元结构是因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然形成的;且认为虽然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存在差距,但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间流动交换,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中依靠城市化和工业化有助于缩小二者之间的滞胀差异,进而驱动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以农业、农村为主的经济、社会格局逐步转向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并存发展的二元结构体,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必然。所不同的是中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通过行政指令在促进城市和工业较快发展的同时,亦强化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对立,这种特殊的国情和社会背景造就了中国二元结构问题的特殊性。虽然历经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城市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于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限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加剧上涨的房价及环境压力还难以承载更多的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发展之文明;较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不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限制性的户籍管理制度仍维系着二元结构,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和过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加剧着城乡的贫富差异;日益严峻的城乡环境污染、城市扩展中的土地和水、能源紧缺,亦往往令政府和民众堪忧。现时的亿万农民工作为一个流动的“活塞”游历于城乡,既支持、促进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亦因其主客观约束和文化、生活习俗等而难以成为永久性的市民和导致农村“386199”(妇女、儿童和老人)现象的困惑;城乡、工农和贫富差异的二元结构困局并未因此而消弭,“三农”问题依然在此二元结构羁绊中难以解套,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步履维艰。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贫穷与富裕的二元结构形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格局,解决其间的差异冲突和防止其间的二律背反,依靠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及财政补贴等措施来加快二元结构的转化,缩小“两两”之间的差异是可行的策略。然而,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仅仅围绕二元结构的互动转化并非有效。尽管各类城市的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城市带蓬勃兴起,但城市化率增长缓慢,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缺危机频现,城市投入产出效应令人堪忧;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转移,既加剧了交通运输压力,也困惑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稳定;“新农村运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使其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然因村舍大力改造和道路固化性建设却会滞胀农村人口的转移、扩大土地资源的非生产化使用和消耗大量的建材等类资源,以及加剧农村的面源污染和阻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显然,围绕“二元论”来消弭城乡、工农和贫富差异,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难免饮鸩止渴、事倍功半。有鉴于此,积极倡导和推行以小城镇建设为轴心的“三元结构”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途径。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