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的误区与思考20世纪80年代,英国数学教育权威性文件《考克罗夫特报告》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强调数学只有应用于各种情形才是有意义的。之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已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问题解决教学”亦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强调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置于生活经验产生的问题之中,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即所谓的问题解决教学。值得指出: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有待我们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误区一:问题意识=问题解决当许多老师绞尽脑汁为一堂课创设了一系列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欲望。之后,便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一股脑儿地提出数学问题。不管简单还是复杂,也不管对本堂课有无利用价值,只要问题多,老师就喜欢。然后便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某些问题进行解答。而我们的老师窃以为学生思维能力强,确切地说是发散思维能力强;还以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准确地说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增强。尽管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一味地不加选择的提问,跟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高无多大益处。误区二:综合实践=问题解决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也是数学知识技能领域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新数学课程中一个全新的内容。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老师容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多样化形式,以学生探索为主线展现,有利于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应用知识,所以深受教师青睐。也使许多教师把它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同起来。误区三:强化题海战术,问题解决教学的异化。由于追求问题情景的多样性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大多数教师以数学试题多样化和解题研究新颖性作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手段。他们陷入了问题解决的误区,将问题解决异化为一般的解题研究,当成了新时期“题海战术”的理论依据。误区四:弱化数量关系,问题解决教学的悲哀。新教材中应用题重视情景的创设,关注素材的趣味性、现实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题。不少教师关注情境创设,关注信息收集,关注多样化解题,对于数学学习的“灵魂”——数量关系的分析则在有意或无意中被忽略了。甚至有人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新理念背道而驰。管它白猫、黄猫,抓到耗子便是好猫!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有效地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冷静地对问题解决教学做出思考和阐释。1、什么是问题解决教学?从数学教育研究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兴起是基于人们的两种认识:①问题解决是所有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他;②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想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等多种智力活动参与的行为方式。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应具有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等多重功能,旨在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开发与提高,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2、如何看待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教学必然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因此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成功的一半。尽管大家对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认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以下特点:①对问题本身而言:包含明显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方法、具有开放性。这些问题或者可以找到一个使学生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对基本技巧的灵活应用能够很快得到解决。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得到解决,对于问题解决来说,用多种方法解答一个问题,远比解答多个唯一性解法的问题更有价值。②对学生而言: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如果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深奥难懂,无法理解,可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