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文化-绪论从《易经》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及未来走向友情提示上课时间请勿: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交谈其他事宜随意进出教室请勿在室内吸烟上课时间欢迎: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第一讲绪论《易经》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从《易经》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及未来走向命运问题及趋吉应变措施一、《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易经》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xuacuten实在)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金景芳:《学易四种》第页吉林文史出版社年)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论语middot述而》云:子曰:lsquo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rsquo《史记middot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lsquo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rsquo马王堆汉帛书《易传middot要》曰:lsquo吾好学而才闻要安得益吾年乎?rsquo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tuoacute口袋)。子赣(即子贡)曰:lsquo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wuacute古同无)者神灵之趋知(智)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rsquo子曰:lsquo《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向趋向接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也。rsquo(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一第页廖名春《帛书〈易传〉初探》第页。)可见孔子晚年对《易经》的认识曾有一次质的飞跃。此后学《易》成为他生活中自觉自愿的自然行为《易经》成为他生命中无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易经》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其他经典难以企及的。而作为已到晚年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在学《易》时自然会有许多心得《论语》南人有言章和汉帛书《易传》可以为证但《论语》所载孔子与《易》直接相关的材料却只有两条这是为什么呢?《汉书》卷三○《艺文志第一○》: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iddot易类叙》曰:《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二、《易经》的学习方法朱子: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朱子语类》卷十第册第页)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朱子语类》卷十一第册第页)朱子:大抵人要读书须是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若只如此驰骛纷扰则方寸之间自与道理全不相近如何看得文字?今亦不必多言但且闭门端坐半月十日却来观书自当信此言之不妄也。(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三《答周深父》《朱子全书》第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朱子:人若於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闲人客省见得一两人也济事。若浑身都在闹场中如何读得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年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点校本.(宋)朱熹:《周易本义》中国书店年影印本a程颐:《周易程氏传》(又称《伊川易传》)见《二程集》北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