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让德育教学焕发别样精彩(摘要)新课程下的德育教学,十分重视“生成”,这是由德育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本文从案例入手,通过对几则德育案例的浅透析,力求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便教师更好地把握“生成”,让德育教学成为学生灵性的空间。(关键词)生成德育教学若问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谁最热门?毫无疑问,“生成”是当之无愧的,新课程下的德育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这是由德育教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生成性资源,使德育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呢?一、珍视“错误”资源,演绎德育精彩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他们的错误有时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让智慧成分喷薄而出,那么,“错误”也可以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案例呈现:一位学生在品德课上发言道:“心系西藏阿里人民,多次卖血救孤的王宝森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真正内涵。”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张冠李戴的错误,当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时,老师却一脸严肃地说:“是啊,尽管孔繁森和王宝森都有一个‘森’字,而且都曾是国家领导干部,但一个却名垂千古,另一个却遗臭万年,岂可同日而语?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呢?你们有谁知道二人的生平和离世的原因呢?”问题一出,全班哗然,通过交流,许多同学都得到了更多的新信息。老师又说“其实,像孔繁森这样的优秀典范,我们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同学们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于是有人提到了“焦裕禄”、“郑培民”,老师又向大家推荐相关报刊和网站查看信息。简要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处理时,应该说是非常敏锐的,没有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那位同学的回答。纠错改错,还只能做到一错一得,而那位老师却很好地将这一“错误”资源作为一个很好的生成点,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联想“孔繁森和王宝森都有一‘森’字,而且都曾是国家领导干部,为什么一个却名垂千古,另一个却遗臭万年?”学生的交流、拓展延伸更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中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一错可以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教学反思: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珍视并合理开发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在师生不断的“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被发现,新的资源不断地生成,这对于教育视野的拓展,师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有时简直就是一次机遇,妥善处理,变废为宝,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当你在德育教学中为学生的错误而犯愁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把这最宝贵的机会留给了你的学生?你可曾想到新的课程资源正在滋生,新的智慧的火花正在熊熊燃起?二、珍视学生“横炮”,演绎德育精彩“横炮”一般是指学生没有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维,或者说是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正常预设范围。其实,这每一次“横炮”都是极好的生成资源,别为学生打乱了你的预设流程而不悦,摆正心态,细心把握,这必将又是一个德育教学的精彩。案例呈现:有一次,我读报《海伦﹒凯勒》时,发现班上的周同学在喃喃自语:“我最不喜欢瞎子了,那些残疾人真没劲!”引得好多同学侧目。怎么办?我微微思考了一下,微笑地问周同学:“为什么会这么说,能告诉我吗?”“我有一次在过马路时,碰到一位盲人,他走得好慢,还碰到我身上好几次。所以我很讨厌盲人。”知道了她的真实想法,我决定用“情境”教育说服她。情境展示:上班时间,马路上的人川流不息,汽车声、摩托车声、自行车铃声(几位学生扮演),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一位盲人叔叔(周同学扮演)孤独地拄着拐杖,走到十字路口时,他试了好几次都不能穿过马路。我立刻上前问他:“现在你觉得怎么样?”周:“老师,我很害怕,很紧张。”师:“同学们,我们正常人最简单的走路,在盲人眼里竟这般艰难,面对此情此景,你会如何做呢?”生:“盲人叔叔虽然失去了眼睛,但我愿意做他的眼睛,我会扶他过马路。”生:“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