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1.学生在悠扬古雅的古筝音乐中观看修复后的安徽和州刘禹锡故居--陋室的照片。2.教师补充: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二、作者介绍(1分钟)(作者刘禹锡是何许人也?)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作三、解题(1分钟)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四、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能正确翻译全文并背诵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高尚的品格和情操。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五、朗读并感知(7分钟)1.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感知停顿、语速、语调、节奏。学生和1自己课下预习进行比较,修改不足之处。2.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其他学生找出文中韵脚和对偶句。3.(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全班齐读。六、理解字词、疏通文意(7分钟)1.(学习文言文就要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说出文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学生交流补充)2.教师补充,学生完善学案。3.由三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七、精读品味(13分钟)1.合作学习(方法:组长组织研讨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2.展示评点(方法:对有共性或歧义的核心问题展示讲解)(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的?(3)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4)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作者仅仅是称颂陋室吗?如果不是,那作者的真正目的何在?(托物言志)(5)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十、拓展延伸(10分钟)比较阅读。十一、课堂总结(2分钟)将学习中的感悟或收获写下来,与大家交流共享十二、作业(1分钟)1.试着写一两个对偶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关于学习、处世、立身2的。)2.背诵并抄写《陋室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