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花都区花山镇美成小学潘水琼教材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理应文道结合。设计理念: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3、教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地要全,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词。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教学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2、教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准备:图片、投影仪、头饰等。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词。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交朋友,同学们说好吗?生:好!(师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师:可是,有一天,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好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3、检查自读的情况:认读生字新词。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大家分小组来玩一个抛魔方的游戏。(魔方各面贴上课文要认读的生字。)小组长抛魔方,其他组员读字。生:玩游戏认读生字。(师巡视正音)师:同学们,老师看见大家都会读魔方的生字,心里多么高兴。现在,全班一起读一读卡片上的词语。(师出示卡片生读词语)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读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的青蛙住在什么地方?生:井里。(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2、师: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生: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了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出青蛙和小鸟争论的话,并读一读。3、同桌讨论:(1)小鸟看见的天是什么样子的?(2)青蛙看见的天是什么样子的?(3)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为什么?4、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生:小鸟看见的天是无边无际。生:小鸟看见的天大得很。生:青蛙看见的天很小。生:青蛙看见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生:青蛙错了,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生:它们俩小鸟说的对。因为小鸟在天上飞。5、师小结:大家都认为小鸟说得对,青蛙错了,而且已经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它眼中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现在请同学做个实验,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我们把黑板当作天,小圆柱当作井口,拿起你桌上的小圆柱,透过小圆柱看黑板,你们看见的天是怎样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