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1、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2、板书课题,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画出生字新词,读通句子。2、思考,本文讲“我们”犯了一个什么错误?三、自学反馈,学习生字新词看看这些生字和新词,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愿意试试?(指名读)(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幼龟、沙滩嘲鸫、海鸥、啄、企图、侦察、返回、、蠢事、愚不可及无遮无拦、气喘吁吁、响彻云霄、踌躇不前、若无其事)四、梳理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1、引:真了不起!那么多字词都难不倒你们,再来看这填空题,你能填吗?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填空题,如果有困难,同桌讨论讨论。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去加拉巴哥岛旅游,想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那天,我们看到(),便劝说向导救了那只幼龟,可令人震惊的是()。尽管我们想尽办法补救,可结果()。2.交流反馈五、总结,质疑如果我们当初“见死不救”,结果又会有何不同呢?这中间到底蕴涵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下堂课让老师带着大家继续讨论!六、练习: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食肉鸟,(课件展示)谁来说说这是什么鸟?2、见过海龟吗?(课件展示)海龟对于我们海南岛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可课文中作者讲的事情让我们震惊。小结导入:同学们,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谁知道题目中“自然”是什么意思?(本身,不靠人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昨天学的词语是否都掌握了,那老师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考查吗?(课件出示)哪位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读。(评价)你们都会写吗?(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2、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读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写了谁?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3.有哪些动物出现?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上岛,看他们上岛后发现了什么?自读3-4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出示课件:“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学生读、画幼龟动作、神态的词。)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2.看到这一幕,我们怎样?(着急,紧张)向导怎样?(若无其事)哪位同学知道“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啊?(好像什么事也没有)3、谁能通过你的声音把这种语气读读呢?(出示课件: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这一幕,……只好颓废地飞走了。)(指名读、对读、反复读。听了你们的…老师也想…)我们这么着急是想救龟,(板书:救龟)可向导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知道这是大自然的规律)4、向导又是怎么做的?(极不情愿)什么意思?谁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过渡: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四、品读课文,深入感悟。1、此时,我们才明白(课件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究竟他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把幼龟放入大海后,群龟全部出巢了)2、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群龟出巢时,(出示课件:群龟出巢图)想像一下,幼龟出巢的心情如何?(高兴)这么多的幼龟,他们在爬向大海时心里又会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