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学年度下期高一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本卷共个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石),薄田亩十石(合今石)”。这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经济发展挑战原有规制.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技术精湛.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严格推行重农抑商.获取重利遭到严惩-2-/9.商人笃信因果之说.注重规范商业行为.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抑商观念发生改变.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近代史上有首《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反映了.外商企业发展艰难.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官僚资本极度膨胀.下图为~年中国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该图说明当时中国.税收项目较为单一.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关税税率不断提高.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3-/9.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